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它不是一个最终结果。开发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变化,或许团队一开始采用的开发模式也会有所改变。这就考验一个开发团队能否达到各组员良好协作,节省整个软件项目的开发时间。
软件开发常见的模式有哪些?用哪种模式更好?一起来了解下。
1. 瀑布式开发
优点:按预先计划进行,需求明确,工作量可控。
瀑布式开发是一种相对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方法。
瀑布模型将软件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运行维护。并且规定顺序是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
在这种模型中,软件开发的各种活动需严格按照线性的方式来进行,各项活动需要根据上一个活动的工作结果,实施完成所需的工作内容。当前活动在完成工作内容后,将结果进行验证,若验证通过,再将工作结果输入给下一项活动,然后继续下一项活动的工作内容,否则返回修改。
2. 边做边改模型
优点:前期出成效快
较多的软件开发公司会采用该模式,在“边做边改”开发模式中,没有严格的规格说明,产品也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只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一次又一次地修改。
软件开发人员拿到项目后,立即根据客户的需求编写程序,调试成功后生成软件的第一个版本,将其提供给客户,如果程序发生错误或客户有新的需求,技术人员再修改程序代码,直到通过测试并且让客户满意。
对于正常规模的开发来说,该模式是不太适用的,主要原因在于:
1.缺乏设计和规划等重要环节,使得软件的结构混乱,导致最终无法修改。
2.开发过程忽略软件测试和程序的可维护性,也没有具体的文档,维护起来十分困难。
3. 快速原型
优点:开发模式生命周期短。
快速原型模型首先要创建一个快速原型,根据客户或用户对软件原型的评价,来进一步明确待开发软件的需求。软件开发人员先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然后不断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其次则在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客户所需的软件。
快速原型可以降低瀑布式开发模式中由于需求不明确带来的风险。而快速原型的关键在于尽快建造出软件模型,原型系统的内部结构并不重要,一旦确定了客户需求,原有模型将不再需要而将其迅速修改。
但需要强调的是,快速原型模式也存在系统设计差和难以维护等问题。
4. 迭代开发
优点:降低开支风险,提早发现问题,适应需求变化,复用性高。
迭代模型也可称为迭代进化式开发或迭代增量式开发,是一种可以弥补瀑布式模式缺点的软件开发过程,它具有更高的生产率以及成功率。
在迭代开发模式中,整个开发工作可分为一系列固定长度的、短小的小项目。每一次的迭代过程都包括了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和软件测试等基本活动,采用这种开发模式,软件开发项目可以在客户需求完全确定之前启动,并在每一次迭代中完成系统的一部分功能和业务逻辑的开发工作。然后再根据客户的反馈来进一步细化需求,并开始新一轮的迭代过程。
5. 螺旋式开发
优点:风险驱动模式。
螺旋模型是一种演化软件定制开发过程的模型,它既具有快速原型的迭代特征,又有瀑布式开发的系统化。它引入了其他开发模式所不具备的风险分析,使软件在面临风险时能及时停止,减少损失,非常适合大型复杂的软件应用开发。
螺旋模型沿着螺线进行若干次迭代,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定计划。确定软件开发的方案和目标,弄清限制条件。
第二阶段:风险分析。分析评估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规避风险。
第三阶段:计划实施。进行软件开发和验证等。
第四阶段:客户评价。提出反馈或修改建议,进行下一步工作。
在螺旋模型中,每一个版本都会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最终将得到一个更加完善的版本。它是一个由风险驱动的方法体系,因为在每个阶段进行之前,都要先进行风险评估。
6. 演化模型
优点:批量循环开发。
演化模型主要针对不能提前完全确定需求的开发。
客户可以提出软件开发项目的核心需求,当开发人员实现核心需求后,客户再提供反馈和修改建议,以支持软件系统的最终设计和实现。
根据客户的需求,技术人员首先开发软件的核心系统。当核心系统投入运行时,客户再进行试用,并提出关于完善系统、提升系统等具体化需求。
技术人员根据客户的反馈结果进一步实施软件开发的迭代过程。第一次的迭代过程由需求分析、制定计划、设计、开发、程序编写、软件测试、集成等基本活动组成,为软件系统增添了一个可以定义和管理的子集。
“演化模型”要求技术人员能够将项目的产品需求分割成不同的组,这种分组需要根据系统功能的重要性和对软件整体设计结构的影响来划分,以便进行批量循环开发。
7. 混合模型
优点:适应性强。
混合模型又可称为元模型或过程开发模型,将几种各不相同的模型组合成一个混合模型,使得一个软件开发项目朝着最有效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混合模型(或元模型)。事实上,现实中一些软件公司都是将几种不同的软件开发模式组合成自己所需的混合模型。
每个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在软件开发的过程,并不能只是单纯一种方式前行,而随着需求的演变,会有更多新的开发模式出现。